欢迎访问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!

工作动态

云南艺术学院关工委开展读懂中国”活动工作简讯

时间:2024-09-19 点击数:

按省教育厅关工委关于开展“读懂中国”活动要求,离退休党委作为学校关工委成员单位,充分发挥离退休“五老”育人优势和特色,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。近年来协调组织部分二级学院师生对我院离休干部、老党员、老专家李晴海先生进行专访,与李晴海先生进行深入交流,面对李晴海先生的崇德尚艺、追求卓越的光辉事迹,这些师生深受触动、倍感振奋,从而纷纷撰文、制作短视频或创作舞台剧,以抒发对先生的热爱,赓续和发扬先生的精神以“厚青年之修养,畅青年之精神,壮青年之意志,砺青年之气节”。

    其中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姚煜撰写的文章《忠诚印 浩然充两间》获省教育厅关工委2023年“读懂中国”活动征文一等奖,近日戏剧学院束杨老师带领学生创作演出的情景剧《乐海情深》深受校内外师生好评。离退休党委将认真践行“三全育人”理念,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把弘扬“五老”育人优势作为融入学校大思政建设工作格局的切入点,让青年教师和学生走近和专访越来越多的“五老”,让越来越多的“五老”蕴含的育人元素和养分弘扬传递给学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离退休党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24年9月13日


忠诚印寸心,浩然充两间

      ——记李晴海先生


五月的昆明,天空蔚蓝,阳光和煦。我随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起拜访了我国著名歌唱家、声乐教育家李晴海先生。96岁高龄的先生不久前刚经历过一场手术,身子骨还有些虚弱,但见到我们,依旧很热情地与我们打了招呼。待我们坐定,先生为我们讲述起了他的故事。

一、赤心报国 革命战士

“我出生于1927年,初中时就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进步活动。1946年,我加入民主青年同盟,投身‘反饥饿反迫害’等爱国学生运动,并被推选为昆华师范学校人权保障委员会副主席。1948年,我参加滇西人民自卫团。1949年,我22岁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奉命开辟凤文永游击根据地……”

谈及自己的革命生涯,先生表现得异常激动,声调抑扬顿挫,不时声泪俱下。跟随先生细致的讲述,我们仿佛也经历了一段个人追求与民族前途高度契合的光辉岁月。先生青少年时期,目睹了中华民族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,因此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,“男儿七尺躯,愿为祖国捐。”家国情怀,可见一斑。正是有了像先生这样的仁人志士,前赴后继,浴血奋战,四万万同胞才能真正地站起来。

革命的生涯,历练了先生可贵的真情和人民的情怀,为其日后的艺术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金重就曾说:“战士的生涯使他与云南各族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、生死与共的亲民关系,使他在战斗生活与群众工作中培养了热爱人民和人民的艺术的胸怀,这是他从事音乐工作的根基。”

二、学高为师 一代名家

1950年,对先生而言,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年份。“1950年国庆前夕,我作为西南各民族庆祝国庆代表团文工团的独唱演员,在中南海用彝语为毛主席、周总理、刘少奇、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了《毛主席颂》,之后又参加了纪录片《民族大团结》的拍摄。”这是先生一生都引以为豪的经历。我们明显感觉到先生的情绪更加激动了,眼眸中闪烁着丝丝光辉。

随后,先生又在天津、上海、重庆等地巡回演出。巡演中,他还推出了《永仁山歌》《彝族打歌调》等风格独特的云南民歌。云南民歌由此第一次呈现在了全国观众的面前,并获得了热烈的反响。先生以文艺的形式,促进民族文化交流,增进民族文化认同,有效地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。这也为先生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,他被誉为“中国的裴布多夫”。

先生不仅在声乐技巧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,而且在赋词作曲和理论研究方面也表现出了高超的造诣。先生先后创作的歌曲有:《景颇山上丰收乐》《敕勒歌》《洱海之恋》等。其中《景颇山上丰收乐》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,彼时先生身处逆境,但是词曲明朗高亢,表现出作者达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民的热忱之情,故而成为其代表作。此外,先生还在60年代初期深入德宏等地区采风,搜集和整理了傣族、景颇族、白族、彝族等云南民族民间音乐资料;在玉溪师专工作时,为学生编写教材;离休之后,发表论文数篇,如《民俗与民歌之传承》《大理洞经音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走向》等。先生不断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思考,为后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。

“哦,还有个事情。”先生说道:“1963年,我到大理州白剧团,参与了白剧的整理与创作工作。”由先生参与创作的白剧作品主要有:《李双双》《红色三弦》《望夫云》等。在先生的带领下,大理州白剧团被文化部赞许为“天下第一团”。先生讲得绘声绘色,间或吟唱起一段白剧。先生的性情与热爱,在一段段声情并茂的演唱中一览无余,我们借此也有幸目睹了先生的艺术风采。

作为艺术家,先生专业素养扎实而全面,实为一代名家。

三、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

1981年,先生调任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的前身——民族艺术教研室,成为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“师者”。1989年至1991年,先生先后又被大理师专、玉溪师专聘请为民族民间音乐课教师,成为三所院校相关专业的奠基人。先生在讲述这一段经历时,不断强调:“对学生要充满关爱之情。”先生是如此说的,更是如此做的。先生的学生叶明菊就如此评价先生:“德行好,最值得尊敬的有两点:推荐学生,不带感情色彩;对贫困的学生特别关爱。”如今,受业于先生的学生大多都已成长为我国民族音乐界的翘楚。他们在先生开拓的艺术道路上,继续推动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。在先生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:学为人师的意义在于教化从容,行为世范的境界是能砥砺无穷。

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就结束了。在归途中,看到道路两旁正在盛放的蓝花楹,清丽脱俗,宁静深远,这正如先生一生奉献祖国、追求艺术、不慕名利的人生境界。先生以战士的名义,忠诚于党,勇于斗争;以艺术家的名义,精益求精,追求卓越;以师者的名义,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“忠诚印寸心,浩然充两间”,先生情高致远,德厚流光。人遇良师,乃为至幸。作为一名学生,有机会得以聆听先生的光辉事迹,内心倍感振奋。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”学习、梳理先生的人生经历,目的在于赓续和发扬先生的精神,“厚青年之修养,畅青年之精神,壮青年之意志,砺青年之气节”,并将之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,助力我们自身的成长!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作者: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 姚煜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指导教师: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 雀宁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23年5月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文字:雷  博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初审:王  蕾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复审:雷  博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终审:李勤莲



版权所有© 云南艺术学院    滇ICP备05001258号